简介

作为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是十八世纪后半期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

十九世纪初,新加坡总督莱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设计中,规定临街的店屋在临街面要留出五英尺(5feet)的公共空间,也就是著名的“五脚基”,各家店屋的五脚基相连,成为连续的走廊,从街道的一端直通到另一端。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因此在东南亚十分风靡。而从南洋返乡的华人,也在华南地区建起类似的骑楼。骑楼是我国海南、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侨乡特有的南洋风情建筑,曾经是当地城镇的主要建筑形式。

1849年海口市的四牌楼街建起了第一座骑楼。1875年以后,骑楼出现在厦门的部分街道。1878年,香港殖民地政府颁布了《骑楼规则》,并开始建造骑楼。10年之后,两广总督张之洞从香港得知骑楼的功用,便参考香港的经验,建议在广州兴建类似骑楼的“铺廊”。1918年,广州开始拆除城墙和大量西关房子,同时鼓励兴建骑楼,取而代之。短短10年间,建成了近40公里长的骑楼街

概况

作为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十八世纪后半期,英国殖民势力进入了印度等南亚国家,这些国家属于热带气候,长期生活在凉爽气候条件下的英国人,很难适应。为了克服这个生活上的不利因素,改善居住环境,创造凉爽舒适的居住条件,他们在建造住宅时,采用居室前加走廊的方法,以挡避炎热,营造出相对凉爽的环境,这种“外廊式建筑”很快被人们所接受,成为印度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建筑中普遍采用的形式,而且从单边外廊,扩展到双边、三边以至四边回廊。这种以遮阳为主要功能的家居“外廊式建筑”,随着殖民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经由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而至中国。

这种“外廊式建筑”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地方,是英国人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当地的方言叫eranda。十九世纪初,新加坡的开埠者莱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设计中,规定所有建筑物前,都必须有一道宽约5呎、有顶盖的人行道或走廊,向外籍人提供做生意的场所。从此,新加坡出现了连接的廊柱构成的5呎宽的外廊结构的建筑。外廊的位置在店屋的前部或一边。典型的还必须包括可供行走的地板,高度至少一层,有挡避风雨炎阳的顶盖。这种连续廊柱形成的走廊,新加坡称之为“店铺的公共走廊”,或叫“五脚气”、“五脚基”(Fiye Footway)。

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因此在东南亚十分风靡,随后也传入华南地区。骑楼是我国海南、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侨乡特有的南洋风情建筑,都是当年华侨从南洋返乡所建。1849年海口市的四牌楼街建起了第一座骑楼。1875年以后,骑楼出现在厦门的部分街道。1878年,香港殖民地政府为改善居民拥挤的住宿情况,颁布了《骑楼规则》,并开始建造骑楼。10年之后,两广总督张之洞从香港得知骑楼的功用,便参考香港的经验,建议在广州兴建类似骑楼的“铺廊”。1918年,广州政府开始鼓励兴建骑楼。

海口

根据记载,海口的第一座骑楼建于1849年,地点在四牌楼街又叫城内街,就是现在的博爱北街,东南亚海南华侨长期使用这种建筑,自然而然在回乡时带回这种建筑形式。1858年,根据《天津条约》海口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英、法、德等国随后建起了领事馆等建筑。从此,海口逐渐变身为面向南洋的一个商贸中心,城市文化更是深受西方的影响。这时期需要一种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城市建筑空间,骑楼于是应运而生。在这种背景下,上世纪二十年代,海口拆掉古城墙,拓宽街道,在海甸溪南岸逐渐建起了成片的骑楼群。海口老街的骑楼,一般为2-4层,进深约30米,分为廊部、楼部、楼顶三个部分。骑楼设计建造者面对西方建筑,除了吸收一些结构方式和布局方式外,还大胆借鉴各种装饰样式。这种对西方建筑创造性的模仿和改良,使得骑楼在和谐统一中不乏参差有致的变化之美。

骑楼老街里也有典型的传统琼北民居,厅堂里为冷滩瓦、木梁架,隔断是立贴式板壁木结构,保留有清末民初的漏花落地木门窗,拜神祭祖的雕花木龛与神台更是十分精美。风从南洋来。骑楼富于变化的建筑形式,丰富多彩的装饰内容,丰富性与独特性并存,正是建筑形式上欧亚混杂、中西合璧的结果。骑楼,让海甸溪南岸这一片街区商贾云集,商业交易活动极为活跃。博爱路、中山路等5条老街,曾经是海口最繁华的商业街区,店铺鳞次栉比。从一个个字号招牌或刻印于骑楼之上的字迹,我们依稀可见老街昔日的辉煌。

如今,您在中山路可以见到,泰昌隆、梁安记、中央银行、大亚酒店等老式牌匾修旧如旧、历久弥新,它们多是建于清末民初的老建筑,是当时海口知名商号。据记载,上个世纪30年代,海口已有35个行业572家商铺,如“梁安记”、“远东公司”和“广德堂”等等。著名旅店或综合性娱乐场所,如“五层楼”、“大亚旅店”、“泰昌隆”等等许多大商号都在老街的骑楼里,展开不见硝烟的经营大战。骑楼老街里还有很多大屋、老宅等古建筑。如,建于1857年的邱家老宅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仍有五六户后人居住。它藏身于南洋建筑风格的骑楼之间,布局严谨,有中原文化遗韵。邱家老宅不论是建筑用材和技艺,还是空间布局和设置,都沿袭了中原传统建筑的风格。

厦门

清代以来,西风东渐,厦门作为全国被打开的5个通商口岸之一,源于古希腊的外廊式建筑,开始传入厦门。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因此在东南亚十分风靡。1875年以后,骑楼出现在厦门的部分街道。

大约在鸦片战争后,不少从南洋回来的闽南人建商铺经商,他们把异国他乡的建筑形式用在本地建筑上,骑楼这种“商住合一”的居所应运而生。他们最早在中山路、大生里一带建骑楼。这种建筑标新立异,下做商铺,楼上住人,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变成与顾客的共享空间,既可以遮风挡雨,让顾客倍感舒适,又拥有精致考究的店面,显示出店主与众不同的品位。而最为特别的是,由于建筑融入了西方元素,让人们眼前一亮,成为时尚,逐渐传播开来,成为闽南极有特色的建筑。

广州

1878年,香港殖民地政府为改善居民拥挤的住宿情况,颁布了《骑楼规则》,并开始建造骑楼。10年之后,两广总督张之洞从香港得知骑楼的功用,便参考西方国家和地区,特别是香港的经验,建议在广州兴建类似骑楼的“铺廊”。

1912年,广东都督陈炯明将广州城的骑楼正式列为城市管理条例之中。在1912年颁布的《广东省警察厅现行取缔建筑章程及施行细则》第14条有规定:“凡堤岸及各马路建造铺屋,均应在自置私地内留宽八(英)尺建造有脚骑楼,以利交通。”这是“骑楼”第一次出现在官方文献上,文中的“铺屋”即是昔日铺廊之意,而“有脚骑楼”则十分形象地说出了骑楼的样子。1918年,广州掀起拆城墙运动,此后4年间,广州到处在拆房子。最先从西门开始,政府派出军队、警察、消防员强行拆除城墙和大量西关商人的房子,骑楼也随之发展起来,取而代之。1921年,广州市政府公布《广州市促进马路两旁空地骑楼地建筑规程》,进一步规定修筑马路时必须预留空地给两旁兴建骑楼时使用。

1918年1920年市政厅成立后,公布了《马路两楼铺物请领骑楼地缴价暂行简章》,主要就骑楼地价和度量方法作了规定,并将广州市建骑楼的地块分成7等:甲等是一德路、永汉路(今北京路)、惠爱中路(今中山五路),乙等是惠爱西路(今中山六路和中山七路)、惠爱东路(今中山四路)、桂香南路(今市政府之南)、丰宁路,丙等是大南路、归德路、公园路、万福路、财政北路、越秀南路,丁等是长庚路、文德路、吉祥路,戊等是越秀中路、文明路,己等是盘福路、大东路(今中山三路、中山四路),庚等是盘福北路、越秀北路。当时规定在80英尺马路允许建15英尺的骑楼,但底层高度不得低于15英尺;在100英尺的马路建20英尺的骑楼,底层高度不可低于18英尺。鉴于广州兴建的骑楼多为15英尺底高,政府又专门颁发了《广州市市政公所取拘建筑十五英尺骑楼章程》,对骑楼的结构和构造作了非常详细的技术要求,由于钢筋混凝土技术已渐普及,该章程有“其柱如用士敏土铁条结柱”,骑楼可盖到五层楼的高度。马路大多是广州城加大了旧城改建的范围和力度。

1923年,又公布了《广州市市政章程例规》和《广州市催迫业户建筑骑楼办法》、《本市新辟各马路承领骑楼地征费办法》,从而加快了广州骑楼建筑的兴建速度。短短10年间,广州市建成了近40公里长的骑楼街,这些骑楼建筑的范围是北至德宣路(今东风路),西至龙津路,南至河南同福路,东至东华东路,最密集的骑楼建在今天中山路以南、越秀路以西以前被称之为“老城”的地方,这一带的骑楼街长度是25500米,占全市骑楼街的六成以上。当时羊城街道两旁,一幢幢“长了脚”的房子架在半空,特别是骑楼的商业空间,被房地产商充分利用,下铺上居,前铺后居,骑楼建筑,好睇好用,风行一时,成了广州城市街景的显著特色。

1929年,时任国民革命军广东编遣区特派员的陈济棠对于骑楼街道则另有看法,当时广州的骑楼街道发展到顶点,各种商店总数达2万多间,平均每50个广州人便有1间商铺,陈济棠笑言广州是一个“大商场”。此时受西方近代城市“花园住宅区”和“田园城市”的理论影响,人们认为广州城内的街道因为有骑楼而不能种树,于是现代新式马路是复式车道(双行线)、绿化隔离带、无上盖人行道的设计,并率先在广九车站至川龙桥间尝试。这种商业街过于密集的做法引起了一些人士的批评,程天固在《广州市工务之实施计划》中说早期广州城市建设是“畸形的设计”,“无一不以资产阶级之利益为前提,而以平民生活之恶化供牺牲”。1932年的《广州市修订取缔建筑章程》,专门公布了市内不准建骑楼之马路名单,其中有白云路、盘福路、长庚路、文德路、广卫路、广仁路、吉祥路、德宣西路等。

梧州

1897年梧州开埠后,迅速成为广西的商业中心。上世纪20年代,梧州城区原有的坊式房屋,已不能满足日益繁荣与发展的商贸需求,于是逐渐被时尚别致、功能齐全的骑楼取代。骑楼的设计与建造不仅能满足商贸与住宅等需求,更结合了当地潮湿多雨,以及多洪水,易成涝的气候特点。这样,临街的楼层既可作商铺,楼上又可作住房或写字楼,而独特的骑楼人行道,既可为行人遮阳挡雨,又可为商家营造舒适的经营环境,更显示出商家以人为本,诚信待客的经商之道。梧州曾是广西最早开放的港口城市,加之毗邻粤港澳,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故骑楼的风格,不仅有中国的建筑特色,也融入了西方文化的韵味。如古香古色的花窗、灵巧别致的砖雕、古朴凝重的牌坊,张扬着底蕴深厚的中国本土文化。挺拔秀美的罗马柱、线条流畅的拱窗、繁复精致的穹雕等,则洋溢着欧美情调。中西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和谐共存,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骑楼艺术景观。

梧州的骑楼还有着两个鲜明的地域特点,一是骑楼的立柱之上,都设有一高一低的两个铁环;二是二楼住宅的临街之处,均要特设一个水门。梧州人为何煞费苦心,用尽心机地设此两道机关?这自有它的妙用。前者用来系船泊舟,后者则是逃生的通道。梧州地处桂江、浔江、西江三条大江的交汇之处,是个水患肆虐的所在。自古以来,几乎每年洪水都要光顾几次。洪水泛滥之时,浊浪排空,汪洋一片。人们总结出一套应对洪水的方法:洪水进城,漫到一楼的门口,垫上几块砖头,照例有序做生意,依旧从容打牌,仍然泰然谈笑。洪水再高一些,就将备好的船只系在铁环上;若是洪水继续发作,漫到二楼,人们则打开那扇水门,跨上随水漂浮起来的船只,从容镇定地转移到安全地带。

北海

北海老城位于北海市临海的北面,以两条长约两公里的古老街道珠海街、中山街为主干。在1876年清廷被迫签订的《中英烟台条约》中,北海与湖北宜昌、安徽芜湖、浙江温州一起被辟为通商口岸,在随后数十年中,北海市陆续形成了包括英、法、德、奥匈帝国、意、萄、美、比等国家领事馆或领事代理机构、教会、医院等建筑和珠海街、中山街在内的老城。其中珠海街作为主要商业区,整体上为岭南常见的骑楼式样,但其女儿墙、阳台、窗户等配有各种西洋风格的装饰,中西合璧的色彩十分浓厚。国内外专家实地参观后认为它是目前岭南地区直线最长、保存最完好的骑楼老建筑。

南宁

骑楼20世纪初开始传入南宁,并逐渐兴盛。在南宁骑楼最兴盛的时期,骑楼的建筑风格和方式丰富多彩。有的骑楼采用多重瓦檐,使用青色琉璃筒瓦,四角翘起;有的骑楼是木结构,四角立木柱,一通到顶,四面通透,外加清水墙盖小青瓦,显示出中国传统建筑的古朴来。除了解放路,中山路、兴宁路步行街,都是南宁骑楼的典型代表。

*类型:
*标题:
请选择
  • 简介
  • 概况
  • 海口
  • 厦门
  • 广州
  • 梧州
  • 北海
  • 南宁
  • 新增标题
*内容:
语音文件
文件要求:MP3
新手机号,需要先进行读者证/统一账号绑定才可登录哦~
完善信息,绑定手机号可以获得20积分哦~
亲~您确定要退出登录吗?
绑定成功

获得 20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