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香山脚下,有一座红色文化带上显赫的陵园,浸染着香山文化和大钊精神——李大钊烈士陵园,位于万安公墓,占地2200平方米,由中共中央批示修建,1983年10月29日落成,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烈士纪念建筑物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承担着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社会大课堂教学实验、红色文化风景游览等综合功能,是一座集纪念、教育、宣传等于一体的生态化、现代化、人文化陵园。
展出生平光辉事迹
走进陵园内,李大钊烈士汉白玉雕像映入眼帘,而雕像后李大钊烈士夫妇墓后的青花岗石纪念碑上,正面镌刻着邓小平同志书写的题词,背面则是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
陵园的西面正厅是李大钊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全面展现了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的光辉一生。展览分为主展室“不朽的功勋——李大钊生平事迹展”和纪念室“永远的典范”两个区域,以图片、展品、原文引用、视频为主要形式,总计采用图片272张,展品89件。同时,设置有5组多媒体互动展项、2组制景,在展陈手段上融入科技元素,注重互动体验。
重点文物追忆历史
1933年,公葬李大钊时一同埋入墓穴的李大钊墓碑,作为重要的历史实物也同步在展览中展出。这块墓碑,承载着公葬李大钊的历史。
李大钊英勇就义后,遗体装殓在薄棺中,一放就是6年。1933年3月,中共北方党组织得知后,决定举行一次隆重的公葬,以揭露反动派残杀共产党的暴行,伸张正义。1933年4月23日黄昏时分,送葬队伍到达万安公墓,一辆骡车已在恭候,车上堆着几件破棉被套和一些花圈挽联。下面藏着一块高183厘米、宽46厘米、厚16厘米的青石碑,碑头刻有一颗红五角星,五角星的中央刻有黑色镰刀锤头。当时因时局所迫,纪念碑一同埋于地下,直到1983年为李大钊修建烈士陵园移灵时,此碑才重见天日。
纪念碑的正面,写着“中华革命领袖李大钊同志之墓”几个红色大字,而背面红色碑文写道:李大钊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最忠实最坚决的信徒,曾于一九二一年发起组织中国共产党的运动,并且实际领导北方工农劳苦群众,为他们本身利益和整个阶级利益而斗争!
特色活动传承文化
李大钊烈士陵园作为缅怀革命先烈的纪念地、追寻建党初心的思源地和不忘责任使命的寻根地,举办了红色课堂、主题体验,烈士公祭等丰富的特色活动。
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使李大钊烈士陵园成为红色革命文化传承的鲜活课堂;主题体验区打造寓教于听、寓教于学、寓教于动、寓教于信的党建创新项目,创建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点;依托清明节、烈士纪念日,举办清明红色祭扫、市区级烈士公祭仪式,共同缅怀革命先烈;依托展览推动李大钊文化展进社区、进公园、进校园;开展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建立立体式传播阵地,传承和弘扬李大钊精神。
独立自主青春永存
100年前,李大钊先生在《青春》一文中对中华民族青年发出了呼唤。100年来,无数中华儿女为独立、自主、富强前赴后继。
在李大钊烈士陵园内,实体书店青春书苑延续了“青春”之呐喊。书苑在售图书1200余种,包括李大钊先生著作及五四运动时期专著、中国共产党党史和解放军军史、名人传记和传统文化、全球文化研究和社会学专著,以及当下年轻人喜爱和关注的流行文化类图书,图书以“青年”概念为核心,唤起每个读者的青春回忆和思考。
青春书苑设计选择了近30种“青春”概念文创,从瓷器、布袋、文具流行文化到漆器、竹器等传统工艺品,努力引领当下文化消费潮流。同时,青春书苑将开展一系列专题读书会和研讨会等活动,争取让更多青年接触、关心、研究党史,让大钊精神更广范围传播。青春书苑于近期正式营业,营业时间和李大钊烈士陵园同步。
(数据来源:北京海淀官方发布)